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东西问|贡森:亚洲繁荣如何走向下一个50年?

2025年01月15日 09:29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大 ↓ 小

  中新社杭州1月14日电 题:亚洲繁荣如何走向下一个50年?

  ——专访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

  作者 奚金燕 蓝伊旎

  亚洲发展前景既充满活力,又兼具多样性。亚洲地区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过去50年中实现了经济显著增长和变革,同时也面临新挑战。

  数字技术崛起、地缘政治变局,以及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正在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作为新兴经济体,亚洲如何走向下一个50年?近日,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回顾过去50年亚洲发展脉络,分析变革世界中亚洲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过去50年亚洲的发展脉络?

  贡森:现代化和工业化首先在欧洲发生,之后拓展到亚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亚洲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自20世纪60年代末“亚洲四小龙”出现后,世界经济中心逐渐转向亚洲。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2年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已占全球的43%。

  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亚洲主要发展指标显著改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极端贫困率,从1980年的近70%下降至2018年的7%以下。同时,亚洲国家在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方面的指标也有大幅改善。

  可以说,50年来,亚洲已成为全球的制造、贸易和投资新引擎,地区出口多元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蓬勃发展,拥有熟练的劳动力、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和消费能力。同时,亚洲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和区域治理结构的转变。

  中新社记者:50年来,亚洲地区实现显著增长和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贡森:亚洲被认为是高度异质化的国家所形成的发展共同体,其发展具有多样性。从不同时期的出版物中,可以观察到亚洲发展的多维变化和挑战。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亚洲的戏剧》一书,将亚洲视为发展非常缓慢的经济停滞之地。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奇迹》,认为亚洲快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市场友好政策和实用主义政策。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亚洲的繁荣之旅》,认为亚洲经济成功源于很多因素,包括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的人口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红利)、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当时发达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

  具体来看,亚洲快速增长的第一个关键政策驱动因素是依靠市场和私营部门,将市场作为增长引擎,并通过积极的国家干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第二个政策驱动因素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资源从传统的农业转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通过投资学校和教育改革提升人力资本,同时加快技术进步。

  此外,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都采用了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最初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后又出口汽车、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亚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许多经济体得以参与区域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

  50年来,亚洲已发展为冈纳·缪尔达尔无法想象的繁荣区域。事实上,学界也总结了一些亚洲的成功经验,如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雁形模式”。当然,也有一些有争议的政策,如许多亚洲经济体采用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促进发展,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权力寻租、不公平竞争和效率低下;而印度、菲律宾等国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也让许多人提出“工业化是否为必由之路”的疑问。

  当前,依然没有特别多的理论来总结亚洲发展经验,主要原因是亚洲发展研究仍受西方发展模式和理论影响。但西方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亚洲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亚洲自身行稳致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中学习借鉴,亚洲需建立基于自身实践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和社会理论。

  中新社记者:当前亚洲地区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应对?

  贡森:世界正处于发展战略的转折点。过去行之有效的战略,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不再奏效。特别是推动“东亚奇迹”的以制造业和出口为基础的增长战略,已不再适用于低收入国家。

  亚洲开发银行202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未来50年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将明显下降,但经济总量将维持显著扩张的势头,主要由中国和印度驱动。

  而亚洲经济增长将从过去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不断深化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联系,将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机会。

  因此,亚洲未来50年的发展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有效政策。亚洲经济有潜力继续快速上升,进而重塑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版图。

  新技术、气候挑战以及全球化的重构,都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直面挑战。

  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可在两个领域发力,分别是绿色转型和更高质量的服务业就业。绿色转型,首先是能源系统转型,即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其次是农业现代化转型,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最后是降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建立抵御海平面上升、沙漠化和极端天气的防御系统,增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的抗灾能力,加大对灾害风险管理的投资。

  此外,服务业将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劳动力吸纳部门。为此,政府应鼓励大公司在非可交易服务部门创造低技能工作岗位,同时为小型企业创造提高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并投资于补充而非取代低技能工人的服务部门技术。通过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好、更高效的就业机会。

  从更广视野来看,21世纪可能演变为一个多极平衡的时代,也可能面临不稳定性和风险。国际社会应避免保护主义和地缘经济分割,致力于全球合作。亚洲需要建立更具活力和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亚洲各国在确保供应链稳定的同时,应增强区域增长动力,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思考如何实现亚洲内部的大循环,寻找亚洲经济腾飞的“新腹地”,促进未来全亚洲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帮助那些最不发达的亚洲国家实现脱贫致富,融入亚洲现代化的大格局中,需要亚洲解决方案。亚洲已有很多区域性、次区域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应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在加强区域合作时重视包容性和开放性。

  为推动中国与东盟、中亚国家的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创立并举办了首届亚洲发展论坛。未来,此类平台应发挥更多作用,通过不同领域、不同界别对话,产出更多研究成果和知识产品,为亚洲和平与繁荣共同努力。

  中新社记者:变局之中,中国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贡森:中国采取了一些促进数字经济转型的产业政策,包括在每个细分领域设置政策试点,由链长单位牵头设计技术方案,政府提供资金补助等,对技术应用场景迅速增加、设施设备快速升级影响很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完善的交通设施建设就为外卖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和市场紧密合作很重要,中国工业化进程充分体现了这条基本原则,数字化转型也在证明其有效性。

  此外,数字经济非常耗电,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有效利用西部地区气温较低、绿色能源较多的优势,将东部地区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地区,既解决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亚洲地域广阔的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发展的内生动力方面,中国则采用分步骤解决减贫问题的方式。中国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或将为亚洲贫困治理和减贫合作带来重要启示。(完)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