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四个“不冷场” 上海或成中国电影后续市场发力主力军

2020年11月20日 19:03 稿件来源:文汇报

【字体:↑ 大 ↓ 小

  被疫情打乱发展节奏的2020年,上海电影创作不冷场,投资不冷场,人才不冷场,观众不冷场。随着新一轮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评审工作深入推进,上海电影在政策杠杆、机制护航中交出的2020年特殊答卷浮出水面。

  截至11月16日,上海城市票房8.93亿元,在今年的市场规模及产出票房两项数据中均列全国城市第一;自7月20日全国影院陆续复工复产以来,上海影院已有341家重新拥抱观众,复工率达92.16%。政策的沃土也呵护了创作的热情,2020年迄今,上海共完片60部,14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放映,累计票房约4.83亿元;同时,上海已备案立项新片209部,占全国总量10.3%,相比2019年的7.7%上涨了近三个百分点。

  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为中国影市重启打响第一炮,到积极推动新片入驻元旦及春节档期,“上海出品”持续在场。为行业复苏持续赋能的同时,上海亦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在后续市场发力的主力军。

  政府服务不打烊,捂热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上海电影市场

  一连串数据都指向了事实:特殊时期,上海电影产业基本面依然向好。能在全球影业受重创的2020年得出如是判断,上海何来底气?

  红星电影世界上海城市高级经理叶华的一番话可见一斑,“从春节后全国陆续复工开始,一直到国庆节之前,上海在市区两级、由不同政府职能部门推出了各种举措和服务,为影院解部分燃眉之急。”

  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起,上海先后出台了抗疫惠企“28条”、扶持文化企业“20条”,第一时间为按下暂停键的行业纾困;7月20日全国影院有序复业之前,上海市影院停业补贴向社会公示,并启动发放;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后,为实实在在惠及百姓、服务行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电影局与淘票票、猫眼电影两大票务平台合作,启动为期三个月的“观影惠民季”,对购票观众精准补贴。除了为有效拉动影院行业复苏推出实招,上海还在全国率先为影院复业进行“体检”,并首倡防疫标准。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上海关照电影行业的政府服务始终“不打烊”。正是在防疫和惠民惠企等多个层面入手,上海得以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第一时间捂热电影市场。

  复盘7月20日以来的上海影市:在经历复业初期的稳启动、上海国际电影节带来的全面提振、惠民季的不断蓄能后,上海的观影热情在国庆档充分释放,成为“迟来的春节档”最活跃的城市。长假8天,上海贡献了2.21亿元票房,占全国总票房5.6%,且在每日、单日与总票房等数据上均列全国城市榜第一。其中,上海在国庆当天的票房甚至比去年同期还上涨了1.9%。

  机制引领创作,重大题材、重要节点、重要档期,“上海出品”不缺位

  疫情后影院重启,首日即上映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是“上海出品”;借上海国际电影节平台造势,为国内市场重启注入第一波热能的《荞麦疯长》《白云之下》是“上海出品”;国庆节时,上海出品的《急先锋》拿下了2.93亿元,跻身2020年国产票房前十;为建党百年筹备献礼片的创作潮中,被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列为重点项目的《1921》依然是一部上海立项、上海主投主创、上海取景并制作的“上海出品”。

  重大题材、重要节点、重要档期,在每一个需要“顶上去”的时刻,“上海出品”都不曾缺位。这背后,一套不断完善的电影规划生产体系,值得一书。

  2014年,上海市由九部门联合推出《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款2亿元,用以扶持电影创作,奖励电影佳作,发展电影产业,培育电影人才,强化电影评论等。依托专项资金,许多重大题材、重点项目得以在选题孵化阶段,便进入扶持范围——不仅有专家从“一剧之本”开始为创作把脉、提质,更通过机制的背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青睐。一言蔽之,在机制引领创作的导向中,“上海出品”得以在各层面市场中全面开花。

  目前,《晴雅集》《温暖的抱抱》已定档今年年底;经侦题材《猎狐行动》与喜剧片《阳光姐妹淘》也预约了跨年档期;《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两部商业大片则定档春节。市场普遍看好,这些“上海出品”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力军。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到来,《1921》《密档》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城大楼》等反映时代精神的影片也将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上海电影人已许下这样的愿景,“在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中拿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扛鼎之作,这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吴思佳】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