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要懂得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如何理解佛教的贪嗔痴?

2019年02月08日 02:12 稿件来源:百家号

【字体:↑ 大 ↓ 小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要懂得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如何理解佛教的贪嗔痴?

  佛教文化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倡导人们“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其中“贪、嗔、痴”里的贪与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于贪欲这话题,如果没有去了解佛学知识的人们,就会有诸多异议。人们认为,如果人类没有了贪欲之心,社会就没有了进步。其实,这是对佛家文化的一种误解。

  如何理解佛教的“贪”,要懂得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几日前从视频看一位叫仁山法师在开示授课佛学知识时,有为居士就问:“贪心是拉低人的幸福感,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贪心,又怕孩子有可能走错路,我们要如何平衡呢?”

  法师答:“这是能量理解不一样,贪心是以占有为目的叫贪心,教育孩子,以付出为出发点。孩子不要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这就等于把孩子贡献出去了,不要期待孩子对自己有什么回报,只要这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以无所得之心做无所得之善,就如菩萨布施一样。上面的法师开示也告诉我们,我们对孩子不能起贪心的念头,我们所做的都是付出,当我们所付出的,想要得到回报,那么这就有了贪欲之心,我们就会有无明的烦恼。

  如何理解“贪嗔痴”?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对于“贪嗔痴”的理解,很多人观点是不同的,人们对佛学的根性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了。在网络上就有一位师兄回答这一问题,觉得回答甚好,给与分享。他说:“通俗讲贪,就是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等的强烈欲望。贪婪也可以指得寸进尺,永不满足,贪图的东西可能是属于别人的,贪心的个体为贪而贪,从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也不理会其他个体的动机,常忽视其他人的福利,因此被社会视为"有害的"。

  可见,理解方式不同,想法就不同。就如我们,如果用积极的人生观与消极的人生观去看待一个事物的发展,是在不同层面上的。用佛家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根性与慧根。

  当然,对于有众人误解是正常的,就比如佛陀讲“刹那之间,无常变化”,进入禅定观察的人认为此是真理,而现实中的人就认为是假象一般。佛陀曾开示说“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有许多人无法接受,但现代的物理学量子意识也融合上了。对于佛家的“贪欲”心的理解,你有何看法,欢迎共同探讨。

【编辑:胡彪】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