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佛教五观堂中的“五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019年02月07日 03:56 稿件来源:百家号

【字体:↑ 大 ↓ 小

在寺庙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见到一座名为“五观堂”的建筑。这是一个食堂,是僧众及居士和一般拜佛的信徒用餐的处所。此食堂之所以称为“五观堂”,其实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根据佛教的戒律,在食堂用斋,须存5种观想,故此食堂名为“五观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在佛看来,一粒米饭的功德,亦是不可思议的。正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在寺庙用斋之时,当思一粒米饭是来之不易的。首先要经过农夫辛勤种植,其后又要经过商人的贩卖,工人的加工,最后经过人的烧煮,才最终成为米饭。因此,一饭一粥,当知集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存此观想,就能萌生感恩之心,坚固道心。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寺院的食物,乃是来源于十方信众的供养,因此其功德甚大。我们在用斋之前,应当观想自己的德行、贡献等,是否有资格享受这些美食。如此一观想,自然生惭愧之心,使得德行进步。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我们一般所称的吃饭,在佛教的五观堂之中,称之为“过堂”。所谓的过堂,就是经过斋堂一下而已。用过堂这个称呼,意在告诉用斋者吃饭这件事本身不是重点,万不可错乱心意。何为“错乱心意”?面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就生贪心;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而生嗔心。这就是错乱心意。修行之人,在吃饭的过程中,也要处于修行的状态,心念不离本位。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得道之人,绝欲之后,可以不吃饭。佛陀称一般人有吃饭的欲念,其实是“饿病”发作,须以饮食来暂时治疗,称为“食疗”。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吃三餐只是为了治病而已。三餐的目的,只是为了饱腹,使身体暂时保持健康,这样才能借助这个色身去修行。知道了这个重点之后,就不要在食物的“美味”上下功夫,这对修行毫无用处,反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阻碍。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受此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成道业”。对于食物本身味道的优劣好坏,不用执着。食物只要干净,粗茶淡饭又何妨?吃下食物,是维持身体的健康,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修行,借假修真,方是“受此食”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寺院的五观堂之中用斋,须存“五观”之想,以认清用斋的本质,坚固道业。这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编辑:胡彪】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