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超越了彼此的现实矛盾,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了国际形势的走向。5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在曲折中前进,一次次掀开了两国交往的新篇章。
世界在变,中国和美国也在变。中美关系当前的复杂局面可能远远超过50年前中美领导人握手时的想象。经历了“特朗普冲击”后,拜登政府继续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提出中美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拜登政府近期出炉的印太战略报告清晰体现了当前美国处理对华政策的思路,继承了特朗普政府钳制中国发展的目标,同时延续了奥巴马政府的手段,通过联合盟友及伙伴、推动符合美方利益的规则塑造利于美国竞赢中国的战略环境。
中美关系在新变化之下潜藏暗流,双边关系面临的挑战增多。此时此刻,两国应当回望过去,从当年的“尼克松篇章”中汲取历史养分,用以指引两国关系拨开迷雾。
对于美国而言,处理对华政策应当更有勇气和想象力。从后来的发展看,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建交,服务了美国冷战期间的战略需要。但在当时,尼克松面临强大的国内政治阻力,需要足够的政治魄力才能迈出访华的一步。当前,美国政客顺应所谓对华竞争的两党共识是最简单、最不费力的政策选择,但是否能再次以战略性思维跳出国内对华竞争“共识”的束缚,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呢?
尼克松访华也体现了中美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冲突,选择在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过程中成就彼此。但是,现在的美国政府却对中国产生了两种错误认知,一是认为中美之间的差异性而非共性决定两国关系的趋势,二是认为美国长期以来的接触政策已然失败。这两种看法都是对中美交往历程的错误解读,不是看待中美关系史的正确视角。
中美关系过去五十年来的历史也告诉我们,高度重视管控风险、加强交流的意识确保两国关系能够行稳致远。从尼克松访华到之后两国面对一系列危机时的对话沟通和重大决断,都体现出双方稳定关系的战略决心。
当前中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中方提出两国相处应坚持三点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美方在提出“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后,也陆续提出了不脱钩、不改变中国体制、不对抗的表态,相当于寻求在经贸、政治和战略层面对中方做出某种程度的“再保证”。只不过在具体政策上,美方并没有付诸行动。
过去的历史还告诉我们,经贸、人文等领域保持密切往来,彼此利益交织深入和广泛,构成中美关系稳定的客观基础。从这一点看,中美经贸、人文等领域不能脱钩也不会脱钩。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美经贸往来依旧逆势上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可否认,冷战期间支撑中美接近的战略需要已经变化,但中美之间的彼此依赖绝非昙花一现。
中美关系的终局远未到来,局势走向仍将取决于双方的政策互动。尤其重要的是,在国内与国际政治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两国应加强对彼此国内政治和政策的理解,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健康的内生动力。
中国尊重美国国内政治社会的多元性,认识到美国两党政治、经济发展、族裔关系都在变,不确定性远大于确定性,但并不认为美国已经衰落。美国应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正确理解中国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意义。
在地区和全球领域,中美更应加强彼此理解,推动积极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中国无意将美国挤出亚太,欢迎美国在地区发挥积极作用,但美国不应在“印太”划设势力范围,甚至构建“我们对他们”的竞争性叙事。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防控疫情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应当成为中美携手合作、增加战略互信的机遇。
更何况与尼克松时代的显著不同是,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让世界产业链紧密相连,各国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地区国家也不愿卷入大国竞争。因此,各方对中美的期待与尼克松时代早已发生巨大变化,希望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
正如在尼克松政府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所言,中美应当拥有坚持自身道路选择和谋求发展的权利,实现“共同演进”,或许这也是50年前尼克松叩开中国大门时心里的想法。(作者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