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右一)在澳大利亚某选矿厂进行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长沙10月20日电 (刘曼)从铁矿中“榨”出最后一滴精华,让数十亿吨沉睡的“呆矿”起死回生;让铁品位逼近72%的理论极限,释放显著经济价值;为世界同类型矿产的高效利用提供“中国方案”....。.近40年来,无党派人士,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院首席科学家陈雯在粗犷坚硬的矿业世界里,专心做一件事:用科技“点石成金”。
从深邃的矿井到辽阔的盐湖,从黑色矿石到“白色石油”,她的“战场”一直在变,但“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钻研什么”的信念从未改变。
从“0”到“1” 唤醒“沉睡”矿藏
![]() |
矿业是工业的基础,钢铁是工业的骨架,而铁矿石则是工业的“主粮”。中国铁矿资源具有“贫、细、杂”的特点,97%以上需经选矿才能利用。陈雯自考入大学起,便与“选矿”结缘,自此近四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保障钢铁原料足量、优质供给的第一线。
2000年前后,受进出口铁矿石冲击,中国铁矿山因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而面临全面关停。在导师余永富院士“提铁降硅”学术思想引领下,陈雯创新性提出“反浮选精准控品质、放粗磨矿粒度降能耗、常温药剂省锅炉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思路,开发出“能丢早丢—能收早收—精准分级—中矿选择性再磨再选”核心工艺体系及相关产品,并带领团队解决系列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问题,成功破解了鞍山式贫铁石英岩、西部典型难选铁矿石等选矿难题,使中国铁矿选矿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陈雯介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超过80%的铁矿山得到应用,将中国铁精矿平均品位从62%提升至67.5%以上,二氧化硅含量从8%降至4%左右。仅在2008年至2010年,就为6家国内大型钢企创造了超过43亿元的新增利润。
然而,陈雯并未止步。她向选矿领域公认的“无人区”——极难选的菱铁矿、褐铁矿发起挑战。在陕西大西沟,储量高达3.2亿吨的菱铁矿沉睡半个多世纪,传统竖炉焙烧技术对40%至50%的粉矿无能为力,而回转窑技术又因“结圈”顽疾无法连续运转。
陈雯像一位地质侦探,驻扎现场大半年,终于构建起磁化焙烧“温度场、气氛场、速度场”三场耦合理论,发明了全新的煤基回转窑全粒级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解决回转窑“结圈”问题,并首次实现中国菱褐铁矿大规模连续工业生产,将该类型铁矿石资源利用率提高了40%至50%,能耗降低30%,为中国近200亿吨复杂难选矿的高效低耗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面对铁精矿中锌、硫等杂质难以深度脱除的世界性“顽疾”,陈雯首创“活性位点解析—矿物界面重构—基团精准配位”的技术路径,实现对多种锌载体矿物的同步高效脱除,脱除率超过90%。依托该技术,中国团队成功将秘鲁某复杂难选铁矿提纯至近100%的高品质铁精矿,更盘活了全球范围内因锌硫超标而被废弃的约20亿吨“呆矿”资源。
由“粗粮”到“细粮” 筑牢资源安全屏障
在将铁矿石“吃干榨净”之后,陈雯开始致力于铜铅锌、钒钛、萤石、稀土、铌等与铁伴生关键矿产的高效回收。在她看来,提升这些“稀缺元素”的回收效率,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陈雯面对的是行业公认的“硬骨头”。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为例,其铌矿物种类多达23种,嵌布粒度极细,与铁、稀土等矿物嵌连关系复杂,发现半个多世纪仍难实现工业化有效利用。
陈雯带领团队从2020年开始,做了一件极富想象力的事——与其费力追踪那些“躲猫猫”的天然矿物,不如从源头出发,通过冶金手段“重塑山河”,将多种细粒难选的天然铌矿物,统一转化为单一、粗粒易选的“人工烧绿石”。
基于对矿物与药剂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陈雯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双配体协同+位阻调控”的分子设计策略。其中,“双配体协同”能强化药剂与目标矿物的特异性结合,提升选择性;“位阻调控”则通过优化分子空间结构,减少对杂质的非必要吸附。“就好像为药剂装上GPS和防撞系统,精准锁定目标,巧妙避开杂质。”
数年磨一剑。2025年,陈雯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组合捕收剂CYR-1。实验室结果表明,与传统药剂相比,新型捕收剂不仅将稀土精矿品位提高至57%,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7%和9.59%,更将浮选温度直降25摄氏度,为低温浮选、节能降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陈雯还系统性地提出“化学力与机械力协同强化选择性分离”的技术理念,多个矿种工业试验捷报频传:萤石精矿品位提高至95.50%,综合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17%和11.46%;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示范线顺利建成,实现钛回收率提升10 %以上。这一系列突破,正将更多“藏”在铁矿床角落的宝贵资源,推向现代工业的舞台中央。
扎根三湘沃土 铸就矿业名片
湖南是矿产资源大省,更是科技创新的“沃土”。作为无党派人士,陈雯始终秉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信念。担任湖南省政协常委、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长沙矿冶院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主任以来,她牵头组织完成国家级、省级及院级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课题十余项,聚焦矿产资源安全、双碳目标、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汇聚党外人才智慧。
近年来,她扎根三湘沃土,牵头《以矿产资源利用为切入点的全球创新中心研究》《双碳目标下长沙矿冶院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课题,带领团队深入衡阳、郴州、湘西等地矿山一线,爬矿道、测数据、析样本,形成多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以矿产资源利用为切入点的全球创新中心研究》不仅在湖南省参政议政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作汇报,更被转化为全国政协提案,为国家构建全球矿产资源创新体系贡献“湖南智慧”。
陈雯坚信,湖南有底气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中国矿业名片”。这源于她与团队将绿色创新理念深度融入三湘矿山的实践,如通过“放粗磨矿粒度降能耗”技术,推动选矿流程能耗降低15%以上;依托“精准分级再选”工艺,助力湖南矿山迈向“绿色开发、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如今,她的研究成果已让“湖南智造”在稀有金属开发、新型材料研发等领域崭露头角。
“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专业所长服务地方需求,是党外人士的使命。”针对湖南省矿山环境治理难题,她带队开展《湖南省矿山涌水、尾矿渗漏液污染摸底调查、对策建议》课题,实地走访20余个矿山企业,提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良方”。
从实验室到矿山,从技术攻关到建言献策,陈雯以39年的坚守,书写了一位科技工作者“为国铸器”的赤诚、一位湖湘儿女“建设家乡”的热忱、一位党外人士“同心报国”的担当。未来,她仍将带领“矿业科技湘军”深耕绿色化、国际化之路,让“中国矿业名片”在三湘大地更加闪亮,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