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欧活动

打通互利共赢的资金“血脉”(开放谈)

2019年04月23日 14:22 稿件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 大 ↓ 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朋友圈越来越大,建设成果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个具体项目无疑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这些项目的开展是否及时、推进是否顺利、完成是否高质,不仅牵动着互利共赢果实的成色,更影响着全球各国民众对于“一带一路”的感受和认知。在此过程中,资金融通情况直接影响着项目进展,因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各展其长,在“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融资、运行、落地、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了基础性融资职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体量优势,在诸多商业项目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丝路基金、中投公司等股权类基金,在撬动国内外社会资本、完善融资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信保等保险类机构则有效发挥了其在风险评估、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优势……这些,都让“一带一路”项目获得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顶层设计、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经济红利的释放需要相关各方长期协作、久久为功。因此,未来金融机构还需要做好多方面功课。

  一是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一带一路”虽然是中国提出的倡议,却是属于世界的公共产品,是所有相关国家共同的事业。“一带一路”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环境差异性较大,这就需要中国金融机构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扎实提升国际化水平,千方百计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争取彼此支持。同时,针对“懂发达国家的人才多、了解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少”这一问题,加强人才布局。

  二是加强政策沟通能力。中国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项目所在国、所在地的金融监管部门打交道。如果不能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就容易在具体业务中遇到各种风险。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的联系,协助加强中国金融机构与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千差万别,尽管中国信保等专业机构有较为丰富的国别风险信息储备,但中国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在这方面还有明显欠缺。因此,一方面要鼓励专业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高校、智库等更多维度的资源,使得相关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过程中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新项目将会越来越多,而中国金融机构也将为这些项目开花结果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编辑:江瑞】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