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三十而已》引热议 都市题材影视剧缺的是啥气质

2020年08月04日 13:28 稿件来源:上观新闻

【字体:↑ 大 ↓ 小

  原标题:东方明珠、老洋房、上海话都齐了,可《三十而已》真有上海气质吗

  “景都是上海的景,可就是不觉得这是上海。”

  市民陈澜正在追大热电视剧《三十而已》,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部电视剧缺少一些上海气质。”

  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如今很多都市题材电视剧,虽然会选择一座城市作为发生背景,可除了作为背景的城市风光,这些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成立得了,少了些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

  而早年拍摄的影视剧如《孽债》《十六岁的花季》等,“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去年国庆热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夺冠》和《北京你好》,“绝对不会让人搞错地方”。

  现在诸多城市题材影视剧,缺的到底是啥气质?

  上海浦江两岸的标志性景观出现在《三十而已》每一集的片尾

  只有“细节”还不够

  《三十而已》讲述发生在上海的三个女性的故事,东方明珠时不时就在剧中出现,是主角之一顾佳的“新家背景”,最有钱的李太太坐拥的是一整栋“老洋房”——这些上海的“形象符号”无不在强调故事发生地。

  不光如此,衣着朴素却买下百万珠宝的买菜阿姨,时不时会冒出几句上海话,而主角之一的王漫妮为客人服务时,也会像许多努力适应上海语境的外来者那样,在每句话的结尾带上“的呀”这样的语气助词。

  王漫妮服务时经常在一句话尾加上“的呀”的语气词

  这样的细节,不能说没用——但显然还不够。

  “在自己城市拍的戏,主角又是同龄人,可越看越缺少代入感。”今年34岁的市民杨辉,看《三十而已》第一次“出戏”,是钟晓芹的家——那是一处看似陈旧的公寓,夫妻一度为“鱼缸”还是“婴儿床”起了矛盾。

  “这样的老房子一般都在中心城区,住的大多数也是习惯这里生活的老年人。”杨辉的爷爷奶奶就住这样的房子,他很了解其中结构:“这些老公寓跟旧里和老公房是不同的,虽然旧了,但无论空间层高还是房间面积都秒杀现在普通小区,价格不便宜。”杨辉说,他爷爷奶奶的房子跟钟晓芹家很像,“70多平方米只能做一室一厅,现在的小区敢这么设计?”

  “经适夫妻”住的这种老公寓价格不便宜,墙壁顶端的不同颜色的装饰在现实中是为了不让层高显得过高,这对新建小区来说简直奢侈

  在杨辉看来,按照钟晓芹夫妻“经适夫妻”的人设,更符合上海实际的选择可能是中环外的小户型新小区,或是售后公房。“现在这种呈现,可能创作者对上海的了解还是浮于表面。”

  这样“出戏”的情况,在《三十而已》里还不少。比如王漫妮租住的房间,是苏州河边的河滨大楼。一个比较就能透视其中的不合理:《完美关系》中的“公关达人”卫哲,《我的前半生》里的“高管闺蜜”唐晶,都住在这里。

  就连附近的房产中介也吐槽,一般喜欢河滨大楼这样的老公寓,多是境外人士或经济条件好、搞创意、能折腾的人,“我也是打工的,干的活其实也是销售,我首选的还是安静、便宜的住处,在上海只要有地铁,远一点也无所谓。”

  公关大拿“卫哲”和奢侈品销售王漫妮竟然是邻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一些观众眼中,缺少上海气质更关键的是人物“性格不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的性格跟北京人、广东人或者东北人有差别,具体行为就会完全不同。

  以《我和我的祖国》中描绘北京的《北京你好》和上海的《夺冠》为例,没人会把故事发生的两座城市弄混,关键在于人物性格塑造——北京的哥嘴贫好面子又仗义善良,弄堂爷叔爱吹牛又“搞得定”——通过语言和行动,塑造不同城市生活的人们不同的性格和风貌。

  《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段,一看就是“上海故事”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给婆婆买房的情节陈澜“最不能理解”。“我跟钟晓芹年纪相仿,工作也差不多,但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是说不孝顺老人,但是按照上海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做法不实惠。”陈澜在豆瓣网上看到有网友评论,就算钟晓芹出钱,也应该是在上海买一套房,以租养人:“一线城市的房产保值,一样为改善老人生活,这种做法更符合上海人的思维方式。”

  而钟晓芹母亲不打招呼就去女儿家帮忙收拾做饭的情节,也被不少市民吐槽“想当然”。

  “上海人最讲究啥?拎得清。哪怕是自己亲囡囡,直接进她小家庭的门,不对。”市民杨筠倩说,自己和父母住同一个小区,妈妈每周三天会来帮忙做饭,“连当天买啥水果啥菜都会事先告知,这种‘不请自来’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而且上海阿姨自己生活也很丰富,我妈还嫌帮我做饭耽误时间。”

  在杨筠倩眼中,钟晓芹的母亲不像是一位上海母亲,倒更像网上“婆媳帖”“丈母娘对战凤凰男”之类真真假假故事里的人物。“剧中钟晓芹父母家那种多边形阳台,懂经的就晓得是洋房配置,在上海绝对是‘大户’,这种家庭的女性一般都是知书达理,懂进退的。”

  沦为背景板、迎合想象的“上海”

  近年来,城市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多,但城市的面目在这些影视剧中似乎越来越模糊。

  “以前的城市各有特色,比如上海有弄堂,北京有胡同。如今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千城一面。”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城市面貌同质化让影视剧表现越来越难:“比如《三十而已》的取景,顾佳的房子是‘江景房’,钟晓芹的家是老房子,王漫妮的房子对着苏州河和马路,看得出来还是希望呈现一些上海特色的,如果真的是拍上海普通白领的住房,那更没特色了。但这种特意的选择‘取了巧’,又‘失了真’。”

  《十六岁的花季》里弄堂旧房和奔涌的朝气,别具上海气质

  “早些年的精品影视剧,城市气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轰动一时的《孽债》,一看就是上海的故事。”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精品影视剧之所以具有城市的特质,是因为抓住了时代发展的“痛点”:“《孽债》聚焦的是上海支边、支内回沪家庭,这是上海比较特殊的情况;又比如《上海的早晨》,讲的是50年代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是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城市不光是背景,更是背后的主角。””

  但反观现在的城市题材影视剧,对这样的“硬核”题材碰得少了,更愿意聚焦个人感情生活这种观看门槛低、人人可共情的“软”题材。在业内人士看来,频上热搜的《三十而已》,并非因为优秀而广受关注,只不过因为“人人有话说”“人人可以说”。“影视剧必须考虑市场,大家都想做爆款,这就是为何如今所谓‘现实题材’,讲的都是斗小三、拼职场、婆媳大战,因为人人都能出来骂几句。上海在其中就是个背景摆设,换成北京、广州、深圳、重庆任何一个城市,故事都不受影响。”

  一个典型案例是《我的前半生》,亦舒原本写的是香港,核心是自我奋斗和实现。但以后来改编的影视剧来看,背景换成上海或者北京,哪儿都成。”

  今年4月由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酷云互动发布的《2020“娱乐无界”文娱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称,下沉市场内容消费正不断升级。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三线及以下城市智能电视用户分布占比提升3.85%,互联网用户占比提升4.2%,而一二线城市同样数据则分别下降3.87%和4.2%,这意味着“三线城市观众更喜欢看电视”“越下沉越电视”。

  “上海这样的城市出现在影视剧中,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漂亮的城市景色’,跟城市本身没什么关系。”一些业内人士坦言,选景就是为了符合三线城市主流观众眼中的“上海”,“一说到上海就是东方明珠、老洋房,说到北京就是鸟巢、大裤衩和四合院,都是想象的符号。还有诸如过去影视剧中‘贫困大学生租别墅’‘职场新人住复式’等场景,都是为了满足主流收视人群的想象,与真实的城市相去甚远,更不用说城市的内涵和神韵。”

  没有生活,就没有好的创作

  “没有故事,就到‘知乎’上找热乎的啊。”

  日前一名编剧在采访时说的话被广为讨论,但一些业内人士却表示,这样“闭门造车”式创作是常事。

  “现在的编剧更像是流水线作业,有名的大编剧拉到项目,开会讨论,大家分头开写。写剧本的编剧大多年纪很轻,也都是高校毕业从事这份职业的,上哪儿去体会那么多悲欢离合?”

  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外景,但观众都会自动代入北京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一句句台词,又贫又逗,一个个人物,小聪明融合大智慧,是北京特有的风味。

  没有任何外景和标志性建筑辅佐,但《编辑部的故事》一看就是发生在北京的故事

  旅居海外的罗飞宇记得《孽债》中鸽子飞过弄堂上空的空镜头,“我小时候被邻居鸽子的声音害惨了,可至今记得这个景象。这比东方明珠更能代表我心中的上海,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很难捕捉到这样的细节场景。”

  要成就影视剧的城市特质,非常依赖编剧和主创人员的生活体会。“过去按区域进行影视创作,如今更市场化,人才流动更快。不能因此比较谁更好,但确实过去的创作更容易融入主创的个人生活体验,细节上更具他们生活所在地的气息。”仍以《孽债》为例,编剧叶辛是上海作家,导演黄蜀芹也是上海导演。

  《三十而已》中“李太太”家的洋房,“老洋房”成了上海又一个形象符号

  反观如今的“职业化”影视创作,很难再有这种“浸润式”的环境。“走出舒适圈,意味着现在的创作者必须更多地沉入生活之中,而不是在网上搜索让观众兴奋的‘桥段’。”

【编辑:应永凤】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